语文老师讲了一辈子课方圆之道,学生却还是读不懂课文,这事儿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不对劲?课堂上,老师滔滔不绝,学生听得很认真,可一到自己读书的时候,脑子就一片空白。这是怎么回事?其实,问题就出在老师总爱“讲”而不是教学生“读”。
课文不是拿来听的,是拿来读的。学生读不懂课文,老师就觉得自己得讲清楚,不然学生啥也不学,这逻辑乍一听没毛病。可仔细想想,学生读不懂课文,不正是因为老师老是讲,他们压根没机会自己读吗?老师一手包办,学生哪还有动力去翻书?久而久之,学生不读,老师接着讲,这不就成了个死循环?
老师讲课文,学生听懂了,好像目的达到了。但这“听懂”跟“读懂”差得远。听懂是老师把课文嚼碎了喂给学生,学生只是被动接受,脑子没怎么动。读懂就不一样了,学生得自己钻进书里,琢磨字面,感受故事,慢慢体会作者想表达啥。这过程就像自己找路走,摔几跤才能记住路怎么走。老师讲得再精彩,也代替不了学生自己去探索。
为啥读懂比听懂重要?因为读懂是学生跟课文“对话”的结果。读着读着,学生可能会被书里的故事感动,脑子里冒出新想法,甚至开始思考自己是谁,想成为啥样的人。比如读《红楼梦》,学生可能会被林黛玉的悲情打动,琢磨她为啥那么敏感,这不就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?这种感受是老师讲不出来的,得学生自己去体会。
数据也能说明问题。2023年一项针对中小学生的阅读调查显示,超过60%的学生表示,他们更喜欢听老师讲课文,而不是自己读。因为自己读“太费劲”。但同一调查发现,自己读懂课文的学生,对语文的兴趣比只听讲的学生高出30%。这不就说明,学生自己读懂课文,才能真正爱上阅读?
方圆之道
老师讲课文,学生听懂了,顶多记住几个知识点,比如作者是谁,写了啥主题。可这对学生有啥用?知识点考完就忘了,对他们的生活没啥影响。反过来,学生自己读懂课文,可能因为一段文字感动,脑子里多了一些新想法,甚至开始思考“我为啥活着”。这不就是语文的魅力?它不是教你背书,而是让你通过书本认识自己。
那老师该干啥?不是讲课文,而是教学生怎么读。学生读不懂,没关系,老师可以教他们从哪入手。比如,先读第一段,看看写了啥,再想想作者为啥这么写。慢慢地,学生学会自己找答案,找到问题,甚至开始质疑课文里的人物为啥这么做。这就是批判性思维的起点。2024年一项教育研究表明,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,能让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25%,比单纯听讲效果好得多。
学生读不懂课文,其实是好事。为啥?因为读不懂才会去想,才会去问,才会去翻书找答案。这个过程就是在训练思维。老师不该急着把答案扔给学生,而是鼓励他们自己去找。比如,学生读《骆驼祥子》,不明白祥子为啥那么拼命,老师可以问:“你觉得祥子为啥不认命?”学生一琢磨,答案就出来了。这种自己找答案的过程,比听老师讲一百遍都有用。
更重要的是,读懂课文能让学生找到共鸣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,读课文的时候,学生会不自觉地把书里的情节跟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。比如读《背影》,学生可能会想起自己爸妈为自己做的事,心里一暖,觉得语文原来这么有意思。这种共鸣是老师讲不出来的,得学生自己去感受。
中国教育一直在推素质教育,强调学生要学会思考,而不是死记硬背。语文课就是最好的机会。老师与其花一节课讲课文,不如花十分钟教学生怎么读,剩下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琢磨。2023年教育部发布的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》里就提到,语文教学要“以学生为主体”,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。这不就是说,老师得把课堂还给学生?
那为啥有些老师还是爱讲?因为讲课简单啊!老师备好课,照着讲,学生听完点头,课堂秩序也好。可这对学生有啥好处?学生不读,永远读不懂;读不懂,就对语文没兴趣;没兴趣,语文课就成了背书的苦差事。长此以往,学生不仅学不好语文,还可能觉得自己啥也学不会。
其实,老师教学生读课文,也不难。比如,教《荷塘月色》,可以让学生先读一段,画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,再说说为啥感动。学生可能说:“我觉得朱自清写荷花像画,特别美。”这不就是阅读的收获?老师再引导一下,问:“你觉得他为啥写得这么美?”学生一思考,答案就更深了。这种方法比老师讲一节课管用多了。
语文课的最终目的,不是让学生考高分,而是让他们通过阅读认识世界,认识自己。老师讲得再好,也代替不了学生自己的感悟。就像吃饭,老师可以把菜做好端上来,但嚼和消化的事,还得学生自己来。老师得学会放手,让学生自己去“吃”课文。
这事儿说到底,语文教学得有点“家常味”。就像家里长辈聊天,讲点故事,聊聊感受,而不是板着脸说教。老师教语文,也得像跟学生拉家常,聊聊书里的故事,聊聊学生自己的想法。这样,学生才会觉得语文课不只是考试的工具方圆之道,而是能让他们心里多点感触的东西。
贝格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